在资产评估项目中,期后事项常被视为“收尾环节的隐形风险”,无论是评估基准日后资产状态的细微变动,还是交易完成后潜在债务的暴露,均可能影响评估结论的有效性,甚至引发交易安全风险。基于多宗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评估的实践,本文系统梳理了风险识别的关键路径,并提出典型期后事项的处理方式,旨在为并购重组工作的稳健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 期后事项的界定和分类
(一)期后事项的界定根据相关资产评估准则,期后事项是指评估基准日至资产评估报告日之间发生的、可能对评估结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事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资产评估报告日之后至经济行为完成日期间发生的事项,并不属于资产评估报告期后事项的范畴,通常不在资产评估报告所考虑和披露的范围。因此,资产评估报告应重点关注评估基准日至评估报告日期间发生的事项。
(二)期后事项的分类根据期后事项的影响程度与确定性,通常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实质障碍型:对评估结论产生显著影响,且对经济行为的实施构成实质性影响的事项。
第二类,影响量化型:对评估结论存在一定影响,且影响的范围与程度均可确定的事项。
第三类,潜在风险型:对评估结论存在潜在影响,但其具体影响程度难以可靠计量的事项。
二、识别期后事项的路径
1. 获取标的公司承诺函。要求标的公司出具书面声明,确认自评估基准日至评估报告日之间的所有重大期后事项均已如实告知。
2. 查阅相关财务资料。系统查阅评估基准日后的会计报表、财务账簿、银行对账单等资料,重点关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科目的重大变动。如资产减值、销售退回、重大诉讼判决等事项会在财务记录中有所体现。
3. 获取会议纪要信息。调查了解标的公司在评估基准日后召开的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会议纪要,梳理其中涉及的重大决策及经营状况变化。如重大投资、资产处置、战略调整等。
4. 访谈相关工作人员。执行现场核实程序时,向标的公司的关键人员(如财务负责人、业务主管等)询问评估基准日至现场工作日期间发生的重大事项。重点关注合同的签订或终止、诉讼纠纷等。
5. 关注外部公开信息。通过行业报告、监管公告、税收政策文件以及媒体报道等渠道,监测对标的公司可能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自然灾害、宏观政策调整、行业竞争变化、监管环境更新等。
三、期后事项处理方法
1. 变更评估基准日
当期后事项对评估结论产生重大实质性影响,且将对经济行为的实施产生超过预期的偏离时,评估机构应在完成充分分析和论证后,建议委托人调整评估基准日。典型情形如:标的资产为房地产,评估目的为资产转让,若期后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明显波动,导致资产价值与原基准日评估价值出现显著差异,则应建议以最新的市场行情重新确定评估基准日,以确保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2. 调整评估结论且在评估报告中说明
期后事项对评估结论有一定影响,且影响是确定的,应考虑该期后事项并调整评估结论,并予以说明。其核心目的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完整的、必要的信息,以使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能够正确理解评估结论及形成依据。实务中通常包括以下情形:
●资产毁损:期后因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导致标的公司资产毁损;
●政策突变:期后国家的行业政策发生变动(如光伏行业补贴的取消);
●重大诉讼判决:期后原诉讼得到法院判决(如专利侵权的赔偿金已裁定);
●应收款项回收:若评估基准日后某笔应收款项已实际收回对预计风险损失的影响。 对于以上事项,需披露说明的内容通常包括:一是期后事项的具体内容,二是对已在评估结论中考虑该事项影响的说明。
3. 披露但无法调整评估结论
当期后事项对评估结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或者程度不确定的,应在评估报告中详细披露该期后事项。实务中通常包括以下情形:
●未决诉讼:评估基准日后至报告日新增的未决诉讼;
●不可抗力持续影响:评估基准日后发生的非人力可控事项(如爆发区域性疫情),对标的公司经营的影响时长、程度无法估计;
●外汇汇率波动:评估基准日后汇率出现较大幅度变动,未来走势难以预测。 对于以上事项,需披露说明的内容通常包括:一是期后事项的具体内容,二是未在评估结论中考虑期后事项的影响的相关说明,三是提示报告使用人在参考评估结论时需充分考虑该事项的影响以及相关风险等。
期后事项的合理处理与披露是资产评估报告专业性和合规性的关键内容。资产评估专业人员既需严格遵守资产评估准则的要求,又要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职业判断,还应与委托人充分沟通,使其重视期后事项对定价和交易行为的潜在影响,更有效地服务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以及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